上週受邀至復興廣播電台上節目談台灣時事,談了銅像事件、年改和黨主席選舉,這算是初次嘗試將自己對社會的觀察整理呈現。
回國以來,我所觀察到的是一個失去理智的、不斷向下沉淪的社會,或著簡稱一個憤怒的社會;而憤怒的情緒,來自相對剝奪感。
相對剝奪感是怎麼回事?是千禧年世代,面對房屋土地在全球資本流通的現實下,成為非常人所能觸及的金融商品;是千禧年世代,面對生產自動化造成勞力市場供過於求,難以追求內心期待的薪資待遇;是千禧年世代,面對資訊爆炸、相互比較成為習慣的社會氛圍,無所不在的隱形壓力。上一輩安身立命的諄諄教誨乍聽合理,可以依賴的路徑卻早已消失無蹤。
相對剝奪感是怎麼回事?是嬰兒潮世代,面對資訊科技的全面普及,卻無法適應新時代的話語與節奏;是嬰兒潮世代,面對政治的劇烈轉型,卻找不到有能力為他們緩衝的政治人物;是嬰兒潮世代,面對社會價值的快速翻轉,卻找不到知識份子為他們指點迷津。他們安身立命的信念和價值遭到任意擺布和圍剿,而毫無還手的能力。
身段優雅、高EQ是屬於人生勝利組的,生氣的人,哪裡會還有體不體面的問題?在這個社會大眾都被相對剝奪感所宰制,而感到非常憤怒的時代,大腸花論壇的滿口髒字、退休軍公教的推擠拉扯、銅像的斷頭斷頭再斷頭,又有什麼好意外的呢?
只是,在這樣一個憤怒的時代,知識份子和政治人物的責任又是什麼呢?面對千禧年世代在經濟上的相對剝奪,政治人物拿不出解決方案;面對嬰兒潮世代的價值斷層,知識份子不願意架橋溝通。明明社會大眾在這樣憤怒的情緒背後本質都相同、都是最深層的焦慮與無助,怎麼就沒有人願意協助大家同理彼此?如果橫亙在世代間的巨大情緒問題不解決,新政府的所有改革和轉型正義又怎麼能盡全功?
面對撕裂的社會,政治人物、知識份子、或是社會大眾,都該冷靜下來,放慢腳步。我認為我們的社會需要的是休息不是鬥爭;是對話不是改革;只是這樣的聲音,大概又會被淹沒在憤怒的浪潮裡吧.......
BTW 節目在明天,4/25 (二),復興電台第一廣播網的兩岸櫥窗 http://www.fhbs.com.tw/ 可線上收聽XD
#價值搭橋 #社會觀察